第53章:让老师评价朱元璋,那指定没好话
说出这话时,朱载堉一脸难以置信,嘴唇都在颤抖。
但!
他眼中,有亮光。
他内心,竟在震撼与激动!
朱载堉也不知,在听到眼前之人要推倒太祖皇帝的大明江山,自己何来激动之意?
只见李时珍表情无比凝重,“是的,小朱,这江山乞丐能坐,权贵能坐,世家能坐,拥有超然于大明知识的我来说,又何尝坐不得?”
得到确切的回答,朱载堉一时间大脑宕机,体内有一股莫名的热血升腾。
尤其是在望着李时珍异常坚决的表情后。
他甚至难以生起询问的话语。
不知怎的,朱载堉认为...
李先生,能成;真的能成!
他或许真的能够带领大明走向不一样的巅峰。
要计谋有计谋,要本事有本事;要人心有人心。
全大明大部分百姓都称其悬壶救世的【李神医】。
这不像别的人空口白话;而李时珍所拥有的学识是真的远超大明。
若大明...
真的给如此大才治理;那岂不是更好?
看见这些,江哲一脸茫然,“朱载堉,你别投得这么快啊;搞得人家老李都没忽悠你几句。”
“你高低得问他啊,底气哪来的;该怎么治国?”
“你十五岁可以热血沸腾,但你不能青红皂白不分奸邪啊!”
良久,朱载堉突然想起什么,一脸严肃地问:
“老师,您的水平,我不怀疑。
“但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若老师能够解答我所有的问题,并让我满意。”
“那么...”
“我愿意成为大明部分人口中的【不孝子孙】”
在古代,自家人密谋外人造自家的反,这是大不道,要糟天谴的。
但朱载堉拥有着与大明土著格格不入的心与思想。
他即使愿意外人造自家反,那也要对方的行为与话语足够打动自己。
否则...
他不会背负永远的骂名去帮助李时珍。
“你愿意就好。”
李时珍闻言,提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他设想过,朱载堉拒绝,那么自己直接弃其而去,询问仙人——传国玉玺在何处。
到时候自己依旧师出有名: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但...
朱载堉人家同意了,那么就无需麻烦仙人指点。
看见李时珍的心里话,江哲嘴角止不住抽搐,“还好没问,问我也不知道传国玉玺到底在哪。”
“我只能给你拿出上周的传国玉玺,拿不出商周的。”
“小朱,你问,知所不言。”
朱载堉沉思着询问:
“我要知道您对我朱家江山以及太祖皇帝怎么看?”
“您为什么要产生这种想法?”
“为什么老师有如此之大才,为何不是入朝为官呢?”
李时珍闻言,笑了,笑朱载堉的天真。
没想到聪明人还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他很想说:
【这个世界,我组建的班底都能打下来;我要屈尊为你大明服务?】
【难道你不知道身为华夏儿郎的信仰:王权江西宁有种乎吗?】
【有反骨的人不止是我,全大明数都数不过来。】
【让你的大明再继续下去,然后到时候异族入侵么?】
这般想着,李时珍摇了摇头。
小朱是个好人,是仙人口中难得纯粹的好人。
有些事还是别让纯粹善良的他知晓,毕竟太黑暗了!
于是李时珍不假思索地回应:“有位不世出的孙高人说得很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你的老祖宗朱元璋做得很好;在这一点上。”
“那其它地方呢?”
李时珍回应:“惩治贪官也很不错。”
“但朱元璋惩治贪官为的不是【百姓】。”
“什么?不是百姓吗?”
这句话,俨然超出了朱载堉的观念。
太祖惩治贪官,不是为了百姓?
老师说这话就有点过分了吧?
不能带个人恩怨去评价老祖的啊!
看着朱载堉脸上纠结的表情,李时珍笑着开口:
“嗯,自然不是为了【百姓】,那是他看见有人贪了我这个皇帝的钱——【你敢贪我的钱,你是想死么;你是想逼百姓起义,导致我的皇位不保吗;难道你是想让百姓挑战我的皇权么?】”
“所以,小朱,是的。”
“第一:他为了保护好【大明的钱】,【你老朱家的钱】。”
“第二:他为了不让皇位受到【百姓的挑战】。”
“第三:顺便很勉强地为了声张百姓的正义。”
“所以,是的;老师不改变自己说法。”
“如果他真是为了百姓好,在看到秦王封地内的所作所为,百姓被残害,凌辱后的反应,他为何不对秦王朱慡下手呢?”
“所以,朱元璋,爱百姓,这好像就是天大的一个笑话!”
“在位期间,190多次百姓起义。”
“所以,小朱,你认为【他爱百姓】;既然他爱百姓,那为何那么多百姓起义呢?”
说完,李时珍还不忘补刀,击溃朱载堉对太祖皇帝的信仰。
此刻,朱载堉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他感觉自己跟老师的辩论不是一个层面与水平的。
忠言逆耳!
先贤们说得没错;忠言是真的逆耳!
这一幕,江哲止不住咧嘴一笑。
“老李透彻,封建王朝的大部分皇帝眼里的老百姓,就是一群贱民。”
“是他们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是可以牺牲的一串冰冷的数字。”
“只要牺牲的字数在可接受范围内;那么就无关大雅。”
“就像那句双标者之言:【我可以做,你不能做;我错了,那我改;你错了,那得死】”
朱载堉被李时珍的答案惊得有些难以开口。
虽然老师的观点有点奇奇怪怪,但说的好像都是人的心理。
这一刻,太祖皇帝在朱载堉的心中已经低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产生了些许的厌烦。
“老师,为什么后面贪官一直层出不决呢?”
“哪怕是雷霆残忍手段,官员们依旧络绎不绝地争先抢后的贪。”
李时珍轻蔑一笑。
“小朱,你的老祖低估了人性;而且你还要知道【暴力】永远是最低级,最直观,却又无法永久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话一出,惹得朱载堉眼前一亮,“【暴力是最低级,最直观,却又无法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说的话总是好新颖!”
“好像...荀子老人家说过的【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一个国家以德为本。
对相邻的国家讲究交际并且遵守诚信,那么就会赢得相邻国家的尊重。
无需打仗,甚至兵器都用不着沾上血迹。
别的国家就会不论距离远近,大家都来投靠它。
看到这,江哲笑了,摇了摇头。
“如果你们俩活在21世纪,见到了所发生的一切。”
“你们就知道这句话太理想了;非我族类的任何族群的人,都畏威而不畏德。”
“所以老祖宗们的另一句话又灵验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们华夏族群没有外国的铁友,有的只有战略与利益上的临时伙伴,有的只有国内东北的【老铁】。”
电视机内。
李时珍点了点头,继续评价:
“你的老祖宗,目光非常的短浅,他没有丝毫远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他就不是做皇帝的那块料!”
“就算把朱元璋换成一个我大明的寒门学子,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岳麓书院的知识的读书人,人家在治国的方面做得都会比朱元璋好。”
“但政治方面,寒门读书人是比不过你家老祖宗的,因为不够杀伐果断。”
“所以,我评价是:朱元璋治国根本不行,政治方面残忍又无可挑剔。”
听到这话,朱载堉皱眉,回顾一番历史。
嗯...
太祖皇帝在位期间做的事情...
卫所制度、锦衣卫、鼓励开垦皇帝免税、开科举等等。
乱杀大臣、发行宝钞、恢复分封制、恢复殉葬制、还有禁止海商以及废除宰相制。
后来Judy老祖发现了皇帝权利太大,于是分出去了一部分,建立了内阁制;同时还减轻了皇帝的任务。
总的来说,太祖皇帝做得真的如老师所说。
【好差!】
良久,朱载堉说:“老师您继续。”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的幼年因元朝贪官横行导致父母饿死且无钱安葬。”
“由于这段经历,让朱元璋对腐败深恶痛绝!”
“所以在他根深蒂固的思想中——认为官员只需基本生活保障即可,高俸禄反而会助长奢靡之风。”
“他后来甚至将官员的俸禄全部折算为粮食,通过计算耕种所需人力来警告官员珍惜民力。”
“其次,朱元璋确实是吸取宋朝与元朝的教训。”
“元朝因腐败亡国。”
“而宋朝虽高薪养廉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且贪腐频发——像【三冗之患】。”
“所以朱元璋认为低俸禄就能避免过去的重蹈覆辙。”
“但实际结果却是大明的官员因生计所迫更易贪污——人家当官的连家里人都养不活了,我若不贪点,难道要让我一家饿死吗?”
此话一出,朱载堉无言反驳,认可地点了点头,“这点永乐皇帝改了;提高了官员的俸禄。”
李时珍点了点头,“嗯是的。”
“朱元璋还废除了前朝的职田补贴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仅发放俸米;这从而进一步削减官员收入来源。”
“之后朱元璋通过剥皮实草等酷刑试图震慑贪官,低俸禄被视为从经济源头杜绝腐败的手段。”
“然而,就在这种【高压+低俸禄】的组合下,反而迫使官员更加铤而走险。”
“民间流传一句话:【大明洪武的官,狗都不当】。”
“再之后:宝钞制度。”
“朱元璋他对经济压根就不懂,他只知道做宝钞能让他国库收来真金白银,却没有想到之后一系列的问题。”
“他学宋朝推行【交子】,后又学元朝宝钞。”
“结果大明宝钞一经流通,飞速贬值,导致百姓各个吃亏只能往肚里咽!”
“尤其是宝钞的制作工艺,换个小作坊都能仿出来假货——那谁还愿意用他的宝钞,所以后来宝钞变成了废纸;都是有源头可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