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话】金庸先生的对话
在那次超脱时空的重逢中,张风扬步入金庸先生的书房,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既熟悉又充满新意。他不再是初来乍到的访客,而是带着对新创作的好奇与期待。
金庸先生见到张风扬,笑语相迎:“风扬,许久不见,你可好?这次来访,可是对《逍遥游侠传》有何见解或是疑问吗?”
张风扬微笑着欠身,心中暗含敬意:“先生,晚辈的确对这部新作充满了好奇。《逍遥游侠传》不仅将我置于一个全新的历史背景——民国与新中国交织的动荡时期,更赋予了我更为深刻的使命与挑战。晚辈想知道,先生在构思这部作品时,是如何在保持武侠传统的同时,融入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
金庸先生领着张风扬至书桌旁坐下,桌上摊开着一叠手稿,正是《逍遥游侠传》的初稿。他轻抚纸页,目光悠远:“《逍遥游侠传》的创作,对我而言是一次新的尝试。我试图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武者如何在国破家亡之际,仍能秉持侠义精神,以武止戈,智谋国事。你的角色,张风扬,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武林高手,更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一个在乱世中寻找自我定位,用智慧与武力并举,守护家园的英雄。”
张风扬听后,心中涌动着强烈的共鸣:“先生笔下,我仿佛活生生地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共舞,体验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我特别好奇,您是如何在小说中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
金庸先生微笑,眼中闪烁着睿智:“历史是骨架,文学是血肉。在创作时,我尽可能地查阅史料,以确保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的真实性,但又在这些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我希望通过《逍遥游侠传》,读者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更能体会到武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深度结合。”
谈话间,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二人身上,为这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庄重。张风扬心中充满感激,他深知,自己虽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金庸先生赋予他的,不仅仅是武艺和智慧,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临别之际,张风扬再次向金庸先生深深一拜:“先生的教诲,晚辈铭记在心。无论是在书中的烽火岁月,还是在现实的平行世界,晚辈都将遵循武道,以笔为剑,以心为盾,传承先生的武侠精神,为后世留下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随着时空的波动,张风扬的身影渐渐淡去,而金庸先生的书房内,却仿佛还回荡着他们关于文学、历史与武侠精神的深刻对话,久久不散。
金庸先生望着即将归去的张风扬,眼中闪过一抹深邃的光芒,缓缓道:“风扬,你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中华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国家危亡,民族存亡,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你在《逍遥游侠传》中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儿女的缩影。”
张风扬闻言,神色凝重,他深知自己虽是虚拟人物,却承载了无数真实的灵魂与故事:“先生所言极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护佑着这片土地。每一次回顾,都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
金庸先生轻抚着书卷,言语间透露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在这个时代,我们得以享受安宁的生活,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你的故事,也是提醒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国家强盛,民族团结,才是抵御一切风雨的坚实基石。”
张风扬点点头,心中涌动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守护的决心:“晚辈定将先生的教诲铭记在心,不论是身在书页,还是在读者心中,都会以身作则,传递那份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也希望我的故事,能激励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金庸先生微微一笑,目光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正是如此,风扬,你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讲述过去,更是为了启示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无论是在虚构的世界,还是在现实的天地,人们都能以智慧与勇气,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土地。”
二人对视,彼此的眼中都映出了对方坚定的信念与对和平的深深向往。在那一刻,时空仿佛静止,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了,留下的,是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对和平的永恒追求。
随着书房内的光线渐渐柔和,张风扬准备踏上归程,他再次向金庸先生深深鞠躬,心中满载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先生,晚辈此去,定不负所托,无论是在哪个时空,都将坚守武者之道,以实际行动,传递和平与希望的火种。”
金庸先生挥手告别,眼中闪烁着温情与鼓励:“风扬,期待你的故事继续在世间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一抹亮色。愿你我虽处不同时空,但那份对和平的坚守与追求,永存不灭。”金庸先生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和平不易,吾辈当珍惜。”
金庸先生望着张风扬,目光中既有不舍,又有期待,他以诗一般的语言说道:“风扬君,聚散终有时,离合总关情。你我虽是笔墨相交,情谊却似长江水,绵绵不绝。《菜根谭》有云:‘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君之志向,正是此言之实践者也。”
张风扬双手合十,以佛家的智慧回应:“先生言之有理,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吾虽为书中人,亦知世事无常,唯愿以有限之身,行无限之善,守护人间正道,不为虚幻泡影所迷。”
金庸先生微笑,以一首唐诗赠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风扬君,你我虽身在不同世界,但心系一处,共赏明月,共享清风,此情此景,岂是距离所能隔绝?”
张风扬深深鞠躬,言语中透露出佛家的淡然与超脱:“感谢先生厚意,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晚辈将铭记先生教诲,于世间行走,不离慈悲喜舍,以无我之心,行有为之业。”
金庸先生轻轻拍了拍张风扬的肩膀,目光中满是鼓励与期许:“去吧,风扬君,愿你在你的世界里,继续书写属于你的传奇。记得,无论何时何地,心怀慈悲,智慧如海,方能破除万难,成就一番伟业。”
随着最后一缕夕阳的消逝,张风扬的身影渐渐淡出,只留下书房内淡淡的墨香与先生那未尽的诗意。金庸先生望着虚空,口中喃喃:“人生若寄,多忧何为?今别之后,愿君安好,武者之路,亦是修行,以武入道,方显英雄本色。”
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留在了岁月的长河中,提醒着每一个后来者,无论身处何世,都不忘初心,珍惜和平,以智慧与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