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 > 第123章 观念的冲突

第123章 观念的冲突

林羽的思路天马行空,却又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魄力。

他甚至考虑,在学堂内部,引入一些现代教学的理念。

“教学方法上,也不能死记硬背。”

“要多组织讨论,让学生们互相启发。”

“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可以安排学生们,定期到各个衙门、工地、甚至是乡下去实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最重要的一点!”林羽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众人。

“平西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核合格后,将优先录用,直接进入雍凉各级官府任职!”

“这,将是未来雍凉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彻底打破过去那种论资排辈、依靠门第的旧模式!”

这句话,才是真正的重磅炸弹!

优先录用!直接任职!

这等于是在向整个雍凉,乃至大楚的传统选官制度宣战!

它为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门路的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殿堂的大门!

可以预见,这个消息一旦传开,将在社会上引起何等巨大的震动!

苏文等人,此刻已经完全被林羽宏大而又极具颠覆性的构想所折服。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侯爷英明!此乃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之举!”苏仪激动地站起身,朝着林羽深深一揖。

“属下愿为平西学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等愿效死力!”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建立平西学堂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官府的布告和宣传队的宣讲,传遍了雍凉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一出,果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守旧的士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歪门邪道”、“有辱斯文”,纷纷撰文抨击。

而那些依靠门第占据高位的世家子弟,则感到了深深的恐慌和威胁,暗地里开始串联,试图阻挠学堂的建立。

但在雍凉的寒门学子和普通百姓之中,这个消息却点燃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火!

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学成之后还能优先当官!

这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登天之梯!

一时间,无数家境贫寒却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开始废寝忘食地温习着粗浅的算术和识字,打听着学堂的招生时间和要求。

在雍州城郊,一座占地颇广,环境清幽的院落被选定为平西学堂的校址。

工匠们开始日夜赶工,修缮房屋,建造课室。

各种各样的“老师”也开始陆续到位。

有白发苍苍的老账房,有不善言辞的老工匠,有熟悉律法的退役老吏,也有像苏仪这样满腹经纶却不得志的文人。

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汇聚到了这里,准备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那些即将到来的年轻人。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拉开序幕。

雍州城外,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

少年陈默,正借着昏暗的油灯,吃力地辨认着一本破烂的算术启蒙书。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靠着给人缝补浆洗,勉强将他拉扯大。

陈默天资聪颖,渴望读书改变命运,却苦于家贫,无力拜师求学。

当平西学堂招生的消息传来时,他激动得彻夜难眠。

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翻出了家里唯一一本值钱的书,没日没夜地苦读着,希望能通过学堂的入学考试。

油灯的火苗,映照着少年清瘦却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他眼中闪烁着的,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像陈默这样的年轻人,在雍凉的各个角落,还有很多很多。

……

平西学堂招生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在雍凉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那些世代以读书为荣的士人眼中,这简直是离经叛道。

“听说了吗?那平西侯竟然要办学堂?”

茶馆里,几个穿着长衫的士人摇着头,满脸的不屑。

“办学便办吧,可听闻他们学的,不是圣贤书,而是算术、律法、甚至是什么……工程?”

一人眉毛都快拧在了一起。

“简直荒谬!”

“圣贤书才是正道,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哪一样不是从四书五经而来?”

另一人重重拍了一下桌子。

“这些奇技淫技之术,乃是工匠胥吏之学,岂能登大雅之堂?”

“我看那林羽,就是乱了规矩!”

“这是对儒家经典的亵渎!”

各种议论和嘲讽,如同潮水般涌向平西学堂。

那些自诩为“正统”的士人,认为林羽此举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彻底否定,是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的蔑视。

他们感到愤怒,更感到恐慌。

他们的子弟,从小诵读经书,学习诗词歌赋,为的就是将来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光耀门楣。

可现在,林羽竟然另辟蹊径,要用这些不入流的“杂学”来选拔官员?

这不等于是在说,他们寒窗苦读数十载,都是白费功夫吗?

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更是仗着祖上的余荫,对那些前来报名的寒门学子进行嘲讽和欺凌。

“哟,这是哪里来的泥腿子?也想进学堂?”

“别不是想学了算术,将来去给哪个铺子当账房吧?哈哈哈!”

他们眼神高傲,言语刻薄。

他们觉得,这些寒门子弟根本不配与他们同处一堂,更不配拥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些保守派的士人,更是联合起来,给林羽上了奏疏。

奏疏中,他们引经据典,大谈特谈儒家正统,抨击平西学堂“舍本逐末”、“误人子弟”。

他们甚至在坊间制造舆论,散布谣言,攻击学堂的老师“妖言惑众”,学生“心术不正”。

面对这些质疑和反对,林羽并未退缩。

他在府衙门前张贴了告示,亲自撰写了回应。

告示中,他没有去辩驳什么圣贤之道,而是直指现实。

他用刘修等人的例子,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旧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无能。

“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空谈仁义道德的官员,可曾为百姓解决过温饱?”

“可曾抵御过外敌的侵扰?”

“可曾修建过一座坚固的堤坝,抵挡过一次洪水的肆虐?”

他的话,如同锥子般扎进了那些保守派的心窝。

治国安邦,富国强兵,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腹经纶,更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